李泛,把大凉山的故事讲给伦敦听
2023-01-01

02 拷贝.jpg

(本文原刊发于欧洲时报英国版,2015年)


2015年4月24日,2015年全球性摄影奖项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Exhibition)展览在伦敦开幕。这已经是该奖项陪伴全球摄影爱好者走过的八个年头。每一年,它都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拍摄风格的摄影佳作进行集中展现。

而一组名为《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人》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它的拍摄者是来自中国陕西省师范大学的教授李泛。这组李泛耗时10年在中国西部拍摄的系列作品更是从 87,000 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专业组生活类冠军。李泛,成为了首位荣获该类别冠军的中国摄影人。日前,李泛的获奖摄影作品正在伦敦萨默塞特宫的“2015 年索尼世界摄影奖作品展”上展出,并在2015年度的《索尼世界摄影奖作品集》中出版。

但这绝非偶然。这位来自陕西省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李泛,作为第一位走进戛纳电影宫授奖的中国摄影师,也是第一位在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简称华赛)中获得六个项奖的摄影师。


十年磨一剑 大凉山文化守护者

美国知名纪实摄影师丹尼•阿勃斯曾说:“有些东西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人会看见。”而李泛镜头下的那些大凉山深处原生态的人和事,如果没有他的照片,真的很难被人们看到。

作为一个西北摄影师,李泛热爱并一直关注着西部。他在采访时表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彝族人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苍茫的大凉山深处,因为经济的极度落后,他们还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种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我作为一个西部人,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有义务和责任去把这种文化流传下来。”

而对于这一系列拍摄的动机,则源于十多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李泛偶然来到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在这里他找到了摄影创作的精神家园。但拍物象易,拍心象难;拍美易,拍自我的表达难。

十余年,弹指一挥间。三十余次的进出大凉山,李泛不断丰富大凉山题材作品,不断完善自我的表达,拍出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质的凉山彝人影像。


非科班出身 坚持“方言式”摄影

李泛的人文纪实摄影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回想,这来源于他在拍摄过程中有一颗善于融入和发现的心,让他的摄影风格充满自我探索和感悟的痕迹。同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不同,李泛的摄影之路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他坦言在自学摄影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崇拜过谁,甚至会有意屏蔽掉某些大师的影响。

“我的创作,试图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这也是李泛一直在尝试寻找中国方言式摄影的重要原因。李泛不猎奇、不跟风、不张扬,不听杂音,始终坚持使用哈苏胶片相机;始终坚持采用经典方构图、不剪裁、不编修;始终坚持心象摄影与庄严影像的独立拍摄风格,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质、浓郁人文情怀和庙堂之气的李氏摄影作品。

在作品呈现材质上,李泛也有自己的看法。同样是十年前,随着大凉山影像拍摄的深入,李泛开始关注摄影作品呈现方式与材质,寻找具有中国影像自我表达方式的媒介,思考如何走出中国特色影像之路。为了让摄影术这一舶来品呈现中国特质,李泛努力在呈现载体上找需找突破。

与索尼世界摄影大奖展览上观众看到的专业相纸呈现的大凉山不同,李泛曾在国内个展上选用了和田桑皮纸来打印照片。产于西域的桑纸与李泛的西部影像相辅相成,质感厚重自然,使影像具有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对于这次获奖,李泛表示,很高兴通过索尼摄影奖这个平台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了彝族这个少数民族和中国古老文明。“我衷心希望索尼世界摄影奖成为摄影家们的奥林匹克,我也期待今后在获奖者的行列中,看到更多的中国摄影家。”


获奖作品链接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人,2015SWPA,日常生活类,一等奖